欧赔实战-祈年文潭·评论员荐书:人生“三味”——读《静园夜语》有感
你的位置:欧赔实战 > 新闻动态 > 祈年文潭·评论员荐书:人生“三味”——读《静园夜语》有感
祈年文潭·评论员荐书:人生“三味”——读《静园夜语》有感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7:12     点击次数:160

作者:李晓

夜半,翻读《静园夜语》,有句话意味深长,“哲学应该回归生活”。这本书,少了些空对空的阐释,多了些治学与为人的经历,让人受益颇丰。书中每一篇随笔,几乎都是由一则故事说开,再谈及人生、论及社会,最终揭示一个规律性认识。在这里,我选择三个观点分享,实则也是三种人生况味。

其一,按规律行事。鲁侯养鸟和郭橐驼种树的故事想必为大家所知,养鸟与种树乃是生活常事,但如果不遵循活动对象的天性与生长规律,那么势必不会有预期结果。鲁侯养鸟之所以失败,是因为“以己来养,而非以鸟来养”;郭橐驼种树之所以成功,是因为“顺木之天、以致其性”。结果显而易见,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,其事也成,反之则适得其反。

观照现实,小到育人,大到公共政策的实施,哪一个不需要遵道而行呢?比如,有的孩子性子松散,严加约束,适时砍掉额外的“枝丫”十分必要;有的孩子内驱性强,因势利导就是好办法,倘若也用类似前者的方式,就如同给他戴上了“脚铐”跳舞,不仅难见优美舞姿,反而显得违和与蹩脚。又如,推动乡村振兴,天南海北的村庄各有差异,一味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行,得找到一条合乎时宜的独家方式。所以,按规律办事,这是个颠扑不破的道理。

其二,人生最难是明白。郑板桥曾有句话,“难得糊涂”,被很多人奉为箴言。这里说的糊涂,不是真正的糊涂,而是一种极度的明白。通俗点说,就是在小事上糊涂,在大事上明白。

怎么判断“大与小”?这里有个分寸与程度的把握。国家、民族的事情,是大事;关乎未来、长远的关键几步,是大事。道理很简单,但很多人实际抉择时,还是很难分得清。于是,就出现了为眼前的虚名、微利等“小事”迷失方向的问题。

为何会如此?一方面,身处其中,人很难把自己置身事外,很难超越狭隘的自我界限。《红楼梦》中的王熙凤何等懂得拿捏人性,但后来还是没有算准自己的命运;另一方面,一味地为子孙计,可能会让人悖离初衷。人们都懂得“爱子则为之计深远”的道理,可一旦面临锦衣玉食与寄人篱下的选择,谁又不会动起恻隐之心?

可见,能够真正做到明白,不仅需要有足够的阅历、胸怀、自信来打破名缰利锁,能够承担起“让”的分量;还需要放眼量、计长远,不耽溺于眼前的舒适。如能做到明白,也算是不简单的人。

其三,超越生命的局限。或许有人会感慨: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王朝更迭、王公宰执尚且如历史长河中的浪花,旋即旋灭,更何况一个普通人呢?于是,就有了“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”的悲叹,并掺渗着几分无奈与惋惜。

但实际上,这种悲叹,太局限于个人体悟了,如果放置于岁月长河,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现象,就会豁达很多——他们虽然已逝,但在那个时代所发挥的作用,对后世产生的影响,以及他们所坚守的某一项伟大事业,都将流传下去。

所以,人生是短暂的,与历史相比可以忽略不计;但人的价值与生命又附着在他所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事业上,事业能够泽被后世、青史留名,生命的长度自然能得到延续。不执着于个人的悲情色彩,而能以大历史观来思考一些问题,境界自然也可开阔不少。

人生“三味”,或许能够回应不同人生境遇中所面临的困惑。生活即哲学,开悟的人生需要这些积累。



相关资讯